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粮食价格持平的原因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粮食价格持平的原因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麦的价格为什么没有水稻价格高?
小麦水稻是种植面积前二的主粮作物,近几年稻谷小麦供过于求,价格都比较低迷,但小麦的价格没有水稻高。根据以往的资料看,小麦的价格在2003年2月之前是比水稻价格高的,在2003年后稻谷的价格逐步高于小麦,小麦的收益利润也不如稻谷。
小麦的价格为什么没有水稻价格高?
首先,小麦价格和水稻价格受政策调控影响大。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实行要比水稻晚两年,基本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没怎么高过水稻,2006年仅比早籼稻高。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2元/百斤,早籼稻121元/百斤、中晚籼稻127元/百斤,粳稻130元/百斤,小麦的价格低于水稻价格。
第二,小麦的种植成本相比水稻要低。小麦多***取条播或撒播,适宜机械化种植;水稻***取的人工移栽、抛秧、机插都要经过育秧,近年来水稻直播才流行,相对而言种水稻的人工成本会更高。上图是2010-2015年全国水稻、小麦的成本收益表,可明显看出水稻的生产成本要高于小麦,同时也能看出来,近几年的种植水稻小麦的人工成本增加很快。
第三,水稻、小麦的价格还受到消费者的习惯、国外稻谷小麦价格、种植面积、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水稻、小麦种植成本每年都有所上升,价格也比不了前几年,进一步压缩粮食生产的微薄利润,看似水稻价格比小麦要高,但种植效益不过是半斤八两,农民种粮不易。好在支持种粮的政策越来越好,谁种植补贴谁,从各方面保证农民的收益稳定。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感谢您的提问,但这个没有可比性的,各种支出不太一样,成本计算也不一样,水稻会成本更高一些,所以价格上也要高一些。
下面是详细分析,希望可以帮到您。
今天全国小麦价格大部分地区以稳为主,个别地区涨跌互现。五得利、克明、发达等大型制粉企业上调了新季小麦的***购价格,但涨幅不大,每斤涨5厘左右。经过前期的跌势,新季小麦大量上市后粮点的***购价格多维持在1.08-1.10元/斤之间,压价***购意图明显,这就导致很多农户惜售心理加强,甚至准备囤粮不卖了。减产明显是今年农户价低惜售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河南南部及我国南部其他几个小麦主产省份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很多当地农户反映称每亩基本减产200-300斤,严重的地区甚至减产400斤左右,基本就是腰斩。而国储小麦托市价格继续保持去年的价格,粮点虽然今年的开称***购价格与去年持平,但是农户如果出售就要承担收入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后果,自然也就不愿意出售了,粮点和制粉企业上量明显减少。这也就倒逼***购主体提价,制粉企业近期上调***购价格就是上述因素所致。
全国小麦收割进度较往年提前14%,已经收割将近三分之一
近期国内小麦收割进度明显加快,各省均调集了大量小麦收割机,马力全开。截至6月2日全国已经完成3成左右的小麦收割,其中,西南各省、湖北省冬小麦收获结束,安徽麦收过7成,河南近6成,江苏近2成,陕西过1成。预计6月3-5日,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华北中北部、山东半岛东部冬小麦仍将处于灌浆期;新疆南疆、甘肃陇南、陕西中部、华北南部、黄淮东部和北部等地冬小麦将处于乳熟期;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南部等地冬小麦将处于成熟收获期。
总产量丰产、亩产量低于往年
根据各省相关部门以及***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虽然受到很多天灾,但由于小麦的种植总面积有所提高,所以即便是部分地区出现减产,但是在总产量上还是有可能保持与往年数据基本持平的,应该算是一个正常丰收年份。当然后期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小麦还没有收割完毕,后期还是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出现,暂时无法给出总产量的准确数字,也就无法判断今年到底是减产还是增产,分析机构暂时对市场小麦总产量持稳产判定,预计减产幅度应该不会像市场传言的那么巨大。
最后笔者(***农加油站)提醒广大贸易商,在国储小麦托市还没有开启的地区,暂时如果价格利润空间不大,可以选择***购质量好的小麦进行储备,但如果遇到质量难以达到安全入库标准的小麦,除非有其他渠道销售,负责还是需要谨慎一些。农民朋友们就更是需要关注市场行情动向了,在现阶段新季小麦价格都在上涨的情况下,如果有利可以出售一些,如果没利就囤储一段时间,等粮库开收后,市场价格会比现阶段更高一些,但也一定要注意杂质不要太多,否则也难卖出理想价格。后期临储托市粮库陆续开放,新季小麦市场价格将逐渐贴近临储托市保护价,每年的"政策控市"也就开始了,起码到10月底新季小麦价格方面难有大调整。
玉米价格“降温”啥原因?以后玉米还会涨价吗?
玉米价格在上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后,近期出现了价格降温或者是回落的状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尽管近期玉米价格出现了降温,但总体上来说,玉米价格比去年每斤还要高1~2毛钱。目前玉米的收购价格平均在1.15元左右每斤,而去年仅仅在一元钱左右一斤。
玉米价格降温的原因之一:临储玉米的拍卖已接近尾声,使得库存的5,700万吨的玉米几乎全部拍完成功,紧接着就是大量的投放市场,这极大的影响了玉米的价格。
玉米价格降温的原因之二:早熟玉米已经上市,尤其今年雨水非常的多,使得玉米的晾晒的成本增加好多,农民不得不把鲜玉米卖给收购商。玉米收购商有大型的玉米烘干机,这样能够保障玉米的储存。
玉米价格降温的原因之三:中美贸易关系近期出现缓和,将有可能会坐在同一个桌子上进行谈判。这样就会加大玉米等农产品的进口量,也使得近期玉米价格受到影响的一个原因之一。
对于以后玉米价格还会涨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以后玉米价格还会涨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和涨幅高低的问题。
以后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急速的恢复,目前母猪的存栏量已经达到2017年的85%,使得养殖规模急剧的扩大,玉米作为饲料的原材料的使用量会增加,所以玉米的价格会逐渐的上涨。
以后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二:我国能临储米的储存量在大幅度的下降,目前我国玉米储存量仅仅为6,000万吨,这使得明年已经退出了临储玉米的拍卖时代,所以玉米的价格会上涨。
以后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三:我国是玉米的消费大国,每年的玉米消费总量高达2.6亿吨以上,而我国每年产出的玉米还达不到2.6亿吨,毕竟近两年减少玉米的补贴,加大了大豆的种植补贴。更何况工业用的玉米量在不断的增加。
以后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之四:玉米的种植成本在不断的增加,特别***,农药,化肥,人工,机械费用等等费用在不断的上涨。玉米的种植成本增加,当然玉米的价格就会上涨吧。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玉米价格的上涨或者下降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在市场调控的大环境下,价格略微的上涨或者下降都属于正常现象。
玉米价格“降温”啥原因?
一、临储玉米大量投放市场,贸易商着急出库。
自八月份以来,六千多万吨的临储玉米大量拍出并且投放市场。如此大的数量暂时缓解了养殖业的饲料用量和工业用量。既然有这么大的供应量,当然它的价格也不可能再像之前的一路飙涨。所以在拍卖后期,才会出现持平或者若有下调的状态。至少这段时间玉米的价格,已经让了贸易商看到了一些利润,有钱赚他们自然不敢在手里一直压着,怎么也不如成功变现要来得可靠。所以他们也会趁着这个空档赶紧出库,正好腾出来库房接着收购春玉米。
二、春玉米开始上市又稍微缓解玉米吃紧的现象。
现在是八月底,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的***收春玉米。这些春玉米上市之后又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力。当供需关系达到一定的状态之后,玉米的价格自然会停涨返跌,这本来就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遵守的自然规律。但是玉米在国内毕竟用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所以就是它的价格稍微下调,也不可能再跌到哪儿去。
三、这段时间玉米价格的上涨,导致被其他一些作物替代。
在国内玉米的最大用途,主要还是被作为饲料。 而在玉米价格上涨的这段时间,有些养殖户会因为价格原因,转而购买一些其他的饲料替代,或者让动物多吃草少吃料。反正吧!老百姓就想着怎么把畜禽产品卖高价,什么开源节流、降低消耗?你便宜我就多喂点儿,你价格高我就少吃点,只有从各方面去精打细算,才能让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出应有的价值。而不至于白干甚至亏钱。
以后玉米还会涨价吗?
一、肯定会涨,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和涨的幅度大小。你想啊!农产品价格什么时候不是起起落落、像波浪线一样的市场行情?它的价格涨跌主要是跟供求关系直接挂钩。像今年由于雨水量大,有一些地方的玉米可能会有所减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造成后期玉米吃紧!
二、玉米价格便宜,自然是粮贱伤农,而百姓也会考虑去种其他的经济作物。因为不管怎么辛苦种植,只要能卖个好价钱有个高收入,才是农村百姓的内心所想。而一旦玉米价格高涨,百姓又会一窝蜂的跟风种植,供求关系达到饱和状态而玉米价格回落也是在所难免。
三、农产品价格涨涨跌跌,也和它的下游产业有直接的关系。像养殖行业后半年可能会扩大规模,那么玉米的用量也会大幅增加,到时候它的价格自然也会成上涨趋势。就像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一样。种植玉米想有个好的收成,不但要种好、管理好,还要看好天气因素和市场行情,价格好就出手,价格低就囤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卖个好价钱才是最主要的。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玉米价格降温也是有大环境造成的。当然新陈玉米的交替调控也属于正常现象,而这短暂的降温之后,玉米价格可能还会有所上涨。所以农村百姓对于是否囤放玉米也要理性去对待,希望您能做个明智的选择。
不知大家对玉米价格暂时降温又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水云间小赵,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仅供朋友参考。欢迎关注我加评论,共同探讨三农话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粮食价格持平的原因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粮食价格持平的原因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