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熙中期粮食价格表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康熙中期粮食价格表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一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求换算步骤?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给的这个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另外,明代说一石米,有精米糙米两种,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种也有差异。一石米大约在92-94KG左右。
“上白米”价格稍贵,而一般的米价格要低得多。据清人笔记《履园丛话》记载,在康熙末年,每升米7文钱,每石米700文或银7钱;乾隆中期为每升米十四文钱,折每石1400文或银1两4钱。
康熙盛世被掏空,全国各省基本都出现粮食亏空,什么原因造成的?
满清岂止有康乾盛世,整个满清268年都是盛世,因为这268年都是满人的盛世![灵光一闪]
你也不想想当初满人的祖先赌上整个民族的身家性命攻打明朝建立满清难道是为了让明朝百姓全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吗?[灵光一闪]
康熙朝中后期地方粮食亏空的出现主要是吏治衰败的结果,因为当时的康熙其主要精力已经已经放在了自己争夺皇位的事情上了,所以对于地方官员的管理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并且对于某些***的官员***取姑息养奸的方式,这就使得吏治越加***,地方官员侵夺仓库钱粮的事情增多。此时的地方官员在交接职务的时候对于仓库等地方物资的清点交接只存在于纸面上,实际和纸面二者之间是相差很大的。有的地方亏空厉害,后来的解任官员不愿承担这个责任而不敢和现任官员交接工作,但是迫于上级的压力不得不交接工作,这就使得亏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地方***吏胥侵蚀和百姓历年所欠下的赋税,使得地方仓库的亏空进一步加剧,这些情况直到康熙去世后雍正帝登基以后,才对地方的这种情况进行了处理。
地方亏空的情况
在康熙朝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水至清则无鱼”,地方高级官员如果太过清廉,会迫使他的下属们寻求新的敛财方式,从而使贪腐更加隐蔽,财政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地方的钱粮亏空一方面是和官员贪腐有很大的关系,但其源头不在官员,而另有其他原因。因为在清代的地方上为了防止出现灾情后饥民流离失所,才有着地方的义仓制度,也就是平时除了上缴国家的钱粮赋税外,还会有一部分钱粮留下来保存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到时就可以使用贮存在地方州县仓库的的粮食赈济灾民。
在国家制度层面上这样做防患于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这部分的钱粮存在账目不清,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新米来替换仓库中的旧米,旧米的处置全在地方的州县官,这就给了他们很好的操作空间,从中捞上一笔。
同时在官员交接的时候很多时候账目对不上,就有地方官开始动这些义仓的主意,他们会想方设法从这些仓库中转移一部分到正式的的仓库中用来弥补缺失的部分,先把职务交代了再说。至于离职后,他们是很少管这些缺失的仓库钱粮弥补问题的。这就使得问题一代代的积累,到了康熙末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的大问题,可是依然没有解决。
亏空的定义及弥补措施
根据清代书籍《大清会典》中关于亏空的相关记载:
“钱粮征解支放,各有款项,若为公务移缓就急,谓之挪移;***公济私,谓之侵盗;军兴公用,不得已而借用,谓之透支;藉端开销,谓之冒破。”
我们按照上面的说法解释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出现的地方亏空主要有四类其分别为:因公挪移、***公侵盗、因公透支以及肆意侵蚀。其中出现在地方中比较多的就是***公济侵盗和肆意侵蚀。清代的地方官的俸禄是比较低的,在没有实行养廉银制度以前,一个七品的地方州县官,一个月收入七品 才白银45两 粮食45斛 ,这些收入完全不够知县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他不得不想其他的办法创收,这样才能维持住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地方出现侵挪,亏空仓库等等情况就很常见了。
至于亏空后的弥补问题,一旦被发现你在任期间出现严重亏空了的话,那么首先会将其革职,然后追赔,根据你在任期间亏空的金钱数量进行追赔,或者按年定期分赔,或者拍卖查抄的你的家产,甚至会殃及你的亲属来替你赔钱。
综上所述,在清代的康熙年间,越往后这种情况就越严重,官员们在交接工作的时候东挪西补,就是因为亏空查办在当时并不严,康熙帝有时还带有默许的意味,钱粮的的亏空问题在康熙朝始终无法解决。
这是个深层次的政治问题。首先康熙盛世是存在的,这个盛世指的是国家昌盛,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其次康熙盛世是建立在清朝新立,国家逐渐安定的基础上,民众勤于新生活,负担较少,国库日渐充裕;第三康熙年间,特别是康熙中期及晚期,康熙帝好大喜功,阿依奉承之臣,全国上下大搞面子工程,而关系社会民生的基础工程被舍弃。也正是由于大搞面子工程,亏空了国库,过度压榨了基层百姓,致使农业投入不足,而使粮食产量逐渐下降造成了亏空;第四康熙皇帝对于贪腐问题过于宽容,致使康熙年间贪腐成风,自下而上贪腐方式层出不穷,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掏空了国库,所以形成了全国各省粮食亏空的特殊情况。
谢邀@悟空小秘书
关于“康熙盛世被掏空,全国各省基本都出现粮食亏空,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我想知道点历史的人都能猜到其中的大概原因,但是我们要从历史辨证地详细地区看待,要从史学家的角度去分析。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康熙皇帝的一生概况: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康熙对于大清朝和对于后世的影响,相信很多人从历史书上都知道一些,众所周知大家所说的“康乾盛世”,那么到了康熙当政晚期为什么会国库亏空厉害呢?康熙末年财政严重亏空。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
关于其中的缘由,这就得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以及一些特殊情况来进行分析。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皇权专制形成暴政、***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之一。
康熙在位的时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帝对国家的控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变成国家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国家的发展完全依靠皇帝的喜欢、品德。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虽然康熙的功劳很大,但是中国的社会已经开始出现了由顶峰转向低潮,而且社会出现了许多难以根治的恶疾。
2.康熙当政生涯一直在打仗,军事开销很大。
康熙当政生涯期间基本上大多数时候都在打仗,像平定三藩、***、亲征准噶尔,抵御北方沙俄入侵----等等。由于长期的战争,军需投入太大,还有大兴土木使得国库亏空严重。康熙统治后期国库空虚和他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格尔这几场大仗不无关系,每一次战争都是对国家钱财的巨大消耗。
3.康熙晚期好大喜功,大兴土木
晚年的康熙有点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兴建了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使得本就不富裕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康熙在位期间还多次下江南,且动辄好几千人一路上的吃穿用度开支巨大,等到雍正继位时,国库仅有800万两的白银。
4.地方吏治***,大小官员***严重
早期康熙皇帝连年征战,好多官员大吏都是当年的有功之臣。晚年的康熙顾念旧情对这些人的事大都在“视而不见“。有很多大小官员都存在贪腐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官员间内斗不断。地方吏治***,大小官员***严重,经常挪用公款,拖欠税款。加之早年两年征战,国库亏空严重。
康熙晚年吏治***,国库空虚,乾隆晚期就是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只是表面上局势稳定而已,如果没有雍正在其中改革,清朝早已没落,所以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真正的功臣却是雍正。如果说一个国家灭亡是因为苛捐杂税,那么清朝的灭亡则是因为它的仁政,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的永不加赋这四个大字,永不加赋导致了国库空虚,进一步局限了清朝晚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壮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熙中期粮食价格表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熙中期粮食价格表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