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

jdkaghaijdkaghai 2024-09-09 63 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一亩地出多少粮?

一百多斤。

清朝的小麦亩产量是很低的,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培育小麦优良品种,也没有化肥。小麦优良品种的培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七十年代培育成功,化肥也是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大量使用的。现在优良品种的小麦亩产1千多斤也有,但清朝的小麦亩产量多在一百多斤,好的田亩产二百斤左右,差的田亩产几十斤也有。这样说的小麦亩产量也是正常年份的,灾年收成更不好。一些历史也有记载:如清安徽《凤台县志》说:“亩所收者,当其穰时,黍麦可二石。”清康熙《江阴县志》说:“麦、菽、黍、稷亩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说》一文中说:江淮以北“农夫一亩之所获,通丰耗而权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给富民交租1石,对半租,还是亩产2石。根据这些记载,可认为清朝时期北方旱地麦、粟、豆等亩产量为2石。

石这个记量单位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也不一样。在秦代,一石约218斤,在唐朝,一石约108斤,在宋代,一石约194斤,在清代,一石约56斤。

亩这个记量单位也和现在的不同。清朝时一亩地等于现在0.92亩.

清朝以5方尺为步,以240步为一亩,而清代的一尺约合32公分左右。计算可得清朝时一亩约为614.4平方米。现代一亩大约666.67平方米。

这样计算下来,清朝的小麦亩产量约为122斤。

3***-438斤左右。

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

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高于复种田。

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斤(2.72石)或 438斤(3石)。

清朝100两能买多少东西?

大致上,古代的银子按购买粮食计算,大多数朝代都是一两银子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块!不过呢,如果购房算的话,那可就真气死人啦!古代,一般七十多俩银子就能买到可以居住的房子呢!也就是不到一万块钱哟!那个时候,一个四合院,居然最便宜的两百多两银子居然也能买到呢!

明朝或清朝官员的俸禄是多少?从购买力角度来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钱?

一、关于明朝官员待遇的学术研究

关于明朝官员待遇问题,学术界已有老师专门研究过。参见,张涛.明代官员待遇述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6;明代官俸构成变动与均徭法的启动[J].胡铁球.史学月刊.2012(11);明代京官的俸外收入[J]. 魏天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二、明朝官员的主要待遇内容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明朝官员主要以以粮食作为俸禄的计量单位,后期曾一度辅之以宝钞作为支付手段,但因宝钞的信用问题没有一直适用下去。明朝官职分为九品,每品有正副(从)之分,分别以粮食计量单位如下:

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从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中国历代bai粮食亩产研究》给出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只是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也就是明朝1石大约现在92-94KG,这里为方便计算按照90KG计算。

按照题主要求换算为现在收入,大概1公斤米市价6元(不高不低的那种)。换算结果如下:

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

明朝官员俸禄对照图

三、对照现在

正一品相当于正国极,从九品可以相当于副科级。

正一品4.7W的纯俸禄(工资)也不低,但从九品的2.7K俸禄就相当于实习生工资是低了点了。

加之有的布帛、损耗、赏赐津贴小官过日子没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粮食价格研究数据处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